本站真誠介紹香港這個「東方之珠」和「亞洲國際都會」

亚洲国际都会 asiasworldcity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香港新闻 >

香港電影史被遺忘的女導演

本文发布时间: 2016-May-03
本文内容:

說到女導演,大部分人可能只局限在較為出名的,比如香港新浪潮的領軍人物許鞍華,又或在港臺兩地制作電影的張艾嘉等。在《霞哥傳奇》中,魏時煜還提到兩位同樣出生在三藩市的女導演,最早拍片者華裔女性黃女娣(Marion E. Wong, 1895-1969),以及導演桃樂西.阿茲納(Dorothy Arzner, 1897-1979)。“她們三人都經歷了從一戰之前到二戰之後世界巨變的時代。從很多意義上講,如果不了解黃女娣與阿茲納的人生,我們很難對伍錦霞的創作與成就定位,也不能解釋像她這樣一位重要人物,何以會陷落在各種歷史的縫隙之間。”黃女娣推出自編、自導、自演劇情長片《關武帝》時,也是二十一歲。她希望通過這部電影,能夠讓美國人了解華人的生活習俗,但是當年反華情緒濃烈的美國公眾並不“買帳”。經歷一次公開及一次私人放映後,《關武帝》被雪藏,直到八十年後才被其嫂子,亦本片女主角紫羅蘭·黃(Violet Wong)交給孫兒,幾經波折與協調,最後由美國學院電影資料館於2005年完成修復。魏時煜相信,《關武帝》被修復後的意義,若放在跨洋華語電影的範疇研究,還會有更多的解讀空間。從外貌和打扮上看,阿茲納和伍錦霞一樣,都“與眾女不同”。阿茲納二十二歲的時候,從南加州大學輟學後,進入了派拉蒙前身拉斯基片廠,從劇本打字員、場記、剪接、編劇、助理導演等職位,經過七年的片廠學徒期,才正式成為導演。書中介紹,阿茲納的電影故事通常圍繞“非法”的、不為社會所容忍的愛情與激情。伍錦霞後來的電影,題材上有所應和,一方面批評女性在傳統社會中的低下地位,一方面贊揚女性在追求自由戀愛、民族大義時表現出的勇氣與犧牲。1937-1997香港湧現25位女導演而在二戰期間和之後的媒體報道中,香港第二位女導演尹海靈,與伍錦霞的名字有時會同時出現。她倆在1949年左右退出影圈,但又在六十年代初短暫復出。伍錦霞1961年出品《紐約唐人街碎屍案》,尹海靈則在1963年最後一次作為編劇創作了《剪月蓉》。她的代表作包括《海外征魂》及《南洋小姐》等。此外,那個時代香港也湧現了一批女性導演,包括生長於電影之家,中國第一代導演任彭年之女、第一代武俠女明星鄔麗珠外甥女任意之;從演員轉而做導演的高寶樹;比較完整反映八十年代香港社會現實的女導演單慧珠;當然還有執導三十五年、香港女導演中的常青樹許鞍華。魏時煜曾發表於專欄的文章《香港電影中女導演的脈絡考》中,講到1937年至1997年間在香港執導過三部以上劇情長片的女導演,經不完全統計,共有二十五位女導演在香港執導了一百二十多部電影。從伍錦霞開始,香港電影保存著一條沒有間斷過的女性脈絡。


(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网站以及域名有仲裁协议(arbitration agreement)。

依据《伯尔尼公约》、香港、中国内地的法律规定,本站对部分文章享有对应的版权。

本站真诚介绍香港这个「东方之珠」和「亚洲国际都会」,香港和「东方之珠」和「亚洲国际都会」是本站的业务地点名称。

本网站是"非商业"(non-commercial),没有涉及商业利益或竞争。


2024-Nov-14 09:16am (UTC +8)
栏目列表